小寒資料集第 20 章

心隨夢寒 / 著
 加書籤  朗讀 滾屏

入明代,阁皂宗传承未绝。俞策《阁皂山志》卷云:

记邮件找地址: dz@RIXU2.COM

‘壬辰(1352),山寨邓克明之,(崇真宫)台基殿俱毁。明洪武(1368~1398)初,士徐麟洲复之。十七年(1384),授五十代孙李半仙为灵官,王圭石副之。二十七年(1394),复授张尊礼为灵官。宣德(1426~1435)初,授黄谷虚,第五十二代也。至八年(1433),岁饥,有采蕨者遗,延毁宫观。谷虚稍修复之,嗣坠。‘说明至宣德年间,阁皂宗仍有传绪,其仍有相当传播,但在此即趋衰落,以致振。书云:‘至嘉靖(1522~1566)中,积负虚税,黄冠星散,仅存。万历(1573~1619)间,士刘开化还旧观,未果。‘时‘惟仙公殿、东岳殿、丹井尚存,其余琳宫绛阁,弥望丘墟矣。‘至清代,雍正《江西通志》卷百十曰:‘今所存者惟八景坛基,有碑记及诗。‘光绪《江西通志》卷百二十二亦云:‘今所存者为八景坛基。‘祖宫凋零如此,其振,可想而知。

龙虎宗

龙虎宗是由张陵裔以龙虎山为传播中心的符箓派。关于龙虎宗的创建时间,书曾有两种同的记载:《汉天师世家》称建安二十年(215),张鲁降魏,张盛南奔龙虎山嗣;《历世真仙通鉴》则称西晋永嘉中,张盛入龙虎山嗣

但二说皆足信。据魏晋史籍所记:张鲁率全家降魏,张鲁五子被封为列侯,享受‘命婚帝族‘的荣宠,似可能离魏去吴地龙虎山创。且史籍所载张鲁五子中,本未见张盛之名。至于说西晋永嘉(307~312)中,张盛去龙虎山创,更可能。姑且承认张鲁确有子名张盛,假设建安二十年,张鲁降曹时,年为十岁,至永嘉元年(307),已九十八岁,即使健在,也无去江西龙虎山创了。

按常理推测,永嘉之,张鲁子孙可能随晋室南迁,但因缺乏史料,能考定。直至南朝时,始见史籍有张陵子孙之名和事迹的记载,如刘彬《茅山志》卷十五记有张陵九世孙张玄真、十世孙张景遡等十。《学传》和梁简文帝《招真馆碑》记载张陵十二世孙张裕居虞山(今江苏常熟县西北)招真馆事,但这些天师子孙皆居龙虎山。直至唐代中期,始有张陵嗣居龙虎山的记载。《全唐诗外编》有唐元和(806~820)初士信州吴武陵《龙虎山》诗中有‘五斗米仙真有‘之句;徐锴《茅山门威仪邓先生碑》称,茅山士邓启霞于唐咸通十二年(871)‘诣龙虎山十九代天师,参授都功正法箓‘。十九代天师是张修,这说明龙虎宗开创时间约在唐中期。

至北宋,龙虎宗开始显,其间有六位天师,受封为‘先生‘: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为真静先生,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为澄素先生,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为虚先生,二十八代天师张敦翙为葆光先生,二十九代天师张景瑞为葆真先生,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为虚靖先生。至南宋,又有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受封为正应先生和仁静先生。

元代更以政府名义承认了张陵子孙的‘天师‘称号,并授予管领江南的职权。元世祖忽必烈为灭南宋,曾派密赴江南与龙虎宗三十五代天师张可联系,张可预言二十年忽必烈将统。忽必烈灭南宋,为安定江南,于至元十三年(1276),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入朝,赐号演灵应冲和真,给二品银印,命主领江南,以资笼络。此三十七代张与棣,三十八代张与材,三十九代张嗣成,四十代张嗣德,四十代张正言,代代被封天师、,主领江南。其职权主是荐举任免江南诸路各级官及宫观提点,奏请新建宫观的赐额,还有权牒度士等。皇朝的宠幸为龙虎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它在元代获得较的发展。特别是它的支派玄发展更盛。至德八年(1304)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主、主领三山符箓,龙虎宗并其符箓派而为正,即入它发展的另阶段。

龙虎宗以符箓见,为的‘三山符箓‘(茅山的清箓,阁皂山的灵箓,龙虎山的正箓)之。元代由龙虎宗正主统领‘三山符箓‘,统称正符箓,江南民间信奉者颇众。

龙虎宗亦以斋醮仪式著称,宋元时期,许多代天师都时奉命为皇室设醮,或与其派首领共同主领醮典,以为皇室祈福禳灾。这时期所的斋仪之书,亦多于龙虎宗士之手,如龙虎宗的南宋士留用光即撰著《无黄箓斋立成仪》五十七卷。

元代中期,龙虎宗虽与其符箓派并为正派,但至明中叶以即衰落振。

茅山宗

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而形成的派别。它宗承清派,是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南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归隐茅山,自号‘华阳隐居‘。继承杨羲、许谧所传清经,悉心搜散失的杨、许手书清经诀真迹,编纂了专门记述清派早期义、方术及历史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经,弘扬清经法。经及众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清派的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实际,当时茅山已成为清派的中心,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

自陶弘景以,茅山宗才辈,其影响渐扩,唐宋时期益盛。唐代茅山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光等,极得唐宗室的尊崇。们时被礼请入京,或问,或建醮,中,备受礼遇。朝廷又常为茅山宗建观、赐田产,敕封茅山生之林,止樵采、田猎。唐代社会最显士多自茅山。当时有‘茅山为天学所宗‘之誉。

宋代茅山宗历代宗师多得宋室所赐‘先生‘称号,至刘混康任嗣法宗师时臻于极盛。哲宗曾召为皇孟氏治病。绍圣四年(1097),敕命江宁府将其所居茅山潜神庵扩建为元符观。徽宗即位,敕令扩建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并赐刘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剑,又书《度经》《清净经》《六甲神符》赐之。刘混康,徽宗追赠为‘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太中夫‘。‘三茅崇奉之严,未有盛于斯时也‘。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直为主流。

南宋以,逐渐衰微,但仍传承绝,且时有名于世。至元代,名士杜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冲真崇正真‘。其,又有茅山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期。

元成宗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清宗坛归并入正。它作为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各代皆称宗师。嗣法宗师的绝多数皆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金坛等县世代崇的隐逸之家,自幼受的熏陶。嗣法宗师的传授,宋徽宗以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嗣法宗师的传法信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仍藏茅山院,为‘镇山四‘。

茅山宗崇奉元始天尊为最神。主传承、修习杨羲、许谧、许翙所造的《洞真经》,同时也兼习灵经、三皇经及天师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修炼理论在陶弘景时已基本形成,经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光等的弘扬而渐定型。

茅山宗也提倡炼丹。该宗历代修习的《真诰》载有少炼丹食成仙的故事。茅山华阳宫附近有陶弘景炼丹遗址,梁武帝曾食陶弘景所炼丹药,唐玄宗、宋徽宗亦对茅山士炼丹极趣。历代达官贵、文学士有咏茅山炼丹遗址的诗篇近二百首。

茅山士在子,或三洞子,以家居观修炼为主,并注重文化和宗德修养。钻研经,遵守法戒,施行斋醮多依古法。茅山宗有比较系统的理和规范化的宗仪轨。于撰述,直到宋元时期。还有杜坚、张雨以玄理诗文名世。笪蟾光《茅山志·真著述经忏书》收有《经篇目》百部,《清二十四真玉箓》部,《箓篇目》三十五部,《众真所著经论篇目》六十二部;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茅山书目四十部。该宗著述宏富,为期诸派之冠。

在中国。茅山宗有着重地位,它仅在隋唐时期成为的主流,而且对理论和修炼方术也有较贡献,组织制度也较健全。因而它在诸符箓派并为正,能与龙虎宗、阁皂宗鼎立为符箓三宗之并以,又能以小宗单独承传直至近代。

楼观

楼观为早期派别之。形成于北朝北魏时期,流传至隋唐间。

楼观尊尹喜为祖师。尹喜的原型是秋时代与老聃齐名的家关尹。《庄子·天》将其与老聃并列,叹为‘古之博哉‘!关尹主张‘在己无居,形自著‘,‘其,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所以‘未尝先,而常随。‘《吕氏秋·二篇》在论诸家学术特点时,称‘老聃贵‘、‘关令贵清‘。注云:‘关尹,关正也,名喜,作《书》九篇。‘司马迁为老子作传,有曰:‘老子修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篇,言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于是关尹遂成为关令尹喜,德五千言之《老子》遂成为老子为尹喜所写之书。传为刘向所著之《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夫也。善学,常华,隐德修行,时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有真而遮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授之。与老子俱游流沙化明(‘明‘为‘胡‘字之误——引者注),苣胜实,莫知其所终。尹喜亦自著书九篇,号曰《关令子》。‘此传除将尹喜之官阶由函谷关令升为周夫外,又增加了学、隐德修行的行谊,特别是增加与老子俱游流沙化胡的容。其士们据此加以增饰、渲染,敷衍成系统的老子化胡成佛的故事。其中除西晋王浮作《老子化胡经》以外,东晋、南北朝时,又有《玄妙篇》《塞记》《关令尹喜传》《文始传》等许多有关老子和尹喜的传记,加以渲染。在这些经、传中,尹喜始终是老子化胡(实为化佛)的随行子和得的助手或代理,成为老子化胡故事中最显赫的。因此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楼观就选择这个显赫作为自己的创派祖师。《楼观本起传》:‘楼观者,昔周康王夫关令尹之故宅也。

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问授经,此所由也‘。《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亦称:昔周康王闻尹先生有神仙度之志,乃拜为夫,并赐嘉名,因号此宅为楼观焉。次昭王时,夫遇老君,因遂得。其次,穆王乃钦尚遗尘,为建祠修观,召幽逸之,置为士。自尔相承,于今绝。意即楼观是在周康王时开创的,尹喜为其创祖师。这无非是为了托之古远,在佛斗争中以抬自己的价而已。事实,该派在南北朝时期,也是主老子化胡之说,为排佛思想之最烈者。

管楼观尊奉尹喜为祖师,但能证实楼观在周康王时就已创立。因为所尊奉的始祖老聃是秋末期,如果真有个关令尹喜,也只能与同时,怎能在生之很久的西周康王时会产生派别?因为家老子之老子,家学派之演,是在们以很久的事。楼观传记作者为了使相信尹喜在西周初年确已创立楼观,又在尹喜之,安排了十二名所谓周秦士:尹轨、杜冲、彭宗、宋、冯、姚坦、周亮、尹澄、王探、李翼、封衡、张皓(见《仙苑编珠》所引《楼观传》)。称们相继住楼观,续传尹喜之。当然,这些记载,皆非信史。

据其有关资料核查,陕西周至县楼观,自三国末期起,始有士隐居修。最早者为三国末的郑法师(履)。继之者有其子梁谌,活于西晋,卒于东晋初。接着又有王嘉、孙彻、马俭等,活于东晋十六国时。截至东晋末,楼观士仍然很少,对社会影响甚微。表明在那之,楼观尚未形成个有定特征和派。它正式形成为个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派,始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时。据有关资料记载,太武帝始光(424~428)初,士尹通事马俭法师于楼观,其,渐获令誉。‘太武好,钦闻其名,常遣使致烛,俾之建斋行。自是四方请谒绝。嗣士牛文侯、尹法才接踵而至,士增至四十余。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中,士王义又从姑山率门子六七楼观,并修观宇,土木工匠就役者,常百数。楼观坛宇,皆鼎新。王义又‘令门购集真经万余卷‘,置楼观。再,西魏文帝又钦敬楼观士陈炽,召入延英殿问,太师安定公及朝士夫皆从而师之。统十五年(549)卒,诏谥正懿先生。又召其子李顺至都城,试以法术,‘有验,由是朝钦信。‘由是观之,在北魏时期,楼观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始正式形成为个拥有相当数量的徒众、并对朝定影响派。

楼观派尊奉的经典主是《德经》,因为传说此书是老子应尹喜之请而作,故为该派士必修的经典。其次,因该派坚主老子化胡说,故敷衍老子化胡最鲜明的某些经书,如《老子化胡经》《老子西升经》《老子开天经》和《妙真经》等,皆为该派所重视。《义枢》卷二《七部义》引《太玄经》云:‘无无,义枢玄玄。而尹生所受,唯得《德》《妙真》《西升》等五卷。‘《甄正论》卷中云:‘(老子),遂西之流沙,至函谷关,为关令尹喜演《德》二篇两卷,论修治国,戒刚守雌,挫锐解纷,行慈俭谦,成五千余言。尹喜录老子谈论言旨为《西升记》,其中更增加其文,参糅佛义,旨略与经微同。多说禀生之事,修养之理,夭寿之由。改记为经。‘此外,据《仙苑编珠》所引《楼观传》和《历世真仙通鉴》卷三十所编楼观士诸传讯载,楼观士除修习述诸经外,又传习多种清经,如《洞真经》《黄景经》《清琼文帝章经》《太素灵洞玄有妙经》《太隐书》《灵书紫文》等,和少数灵经和三皇文。清经和灵经皆肇造于东晋中叶,至东晋末和南北朝初始广泛流播,楼观士传习述经书,当在北朝初叶以。由此又从另个侧面证明楼观确实形成于北魏时期。

楼观传习的修炼方术,表现了杂采兼收的特点,即符箓与丹鼎皆习。如梁谌‘食炁符,其妙,又广索丹砂,还而为饵‘。马俭既晓遁甲占候之法,又断谷、药、行气、导引,还能役使万灵,制役群,驱使六丁二十四神。尹通‘、雄黄、天门冬数十年‘,又能为治病。其楼观都如此。,两者相比,食药在楼观士中更为普遍。

楼观发展至北周及隋,入其鼎盛时期。士王延,字子元,扶风始平(今陕西平)。西魏统三年(537)入,师陈炽于楼观。与李顺相友善。访华山云台观,复师茅山士焦旷,得三洞秘诀真经。北周武帝闻其名,遣使召之,王延至都久之,复还西岳云台观,诏增修该观以居之。

武帝诏废佛、,建立通观。命王延于通观校雠三洞经图,凡八十余卷;又作《三洞珠囊》(非现存王悬河之《三洞珠囊》)七卷,奏贮于通观。隋文帝即位,置玄都观,诏以延为观主,复以延为门威仪。据说隋文帝还从之受智慧戒,臣苏威、杨素等皆北面执子礼。王延于仁寿四年(604)卒于通观(《历世真仙通鉴》卷三十《王延传》)。又有士严达(字通),北魏末入,师楼观士侯楷,‘学穷琼韫,博通妙术‘,也驰誉于周、隋之际。北周武帝建德中沙汰佛,正议同废时,诏严达入殿,问佛、优劣。严达答曰:‘主优客劣‘。谓释西域,是客,在中夏,是主。并谓:‘客归则有益胡土,主在则无损中华。

去者追,居者自保,又何乎。‘表现了明显的排佛思想。

据说‘嘉其对‘,然迫于形同时俱废。武帝废除佛、,决定建通观于田谷之左,选释、以居之。其中选有楼观士严达与王延、苏标、程法明、周化生、王真微、史乐、于章、张法成、伏崇等十们‘以术相忘,同乎,世号曰‘田谷十老‘‘。⑾隋文帝开皇(581~600)初,严达又重修楼观宫宇,度百二十员,羽流炼,‘朝宗奉‘。⑿

入唐代,因唐宗室认始祖老子为圣祖,相应尊崇,特别是因楼观士岐晖(字平定)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作唐皇帝,对楼观特予青睐。武德(618~626)初,敕修楼观宫宇,并赐田土十顷以充基业;又令改楼观为宗圣观,以岐晖为观主,诏赐粟帛以充斋给。武德七年(624)十月,李渊又诣楼观,祀老子。岐晖于贞观四年(630)羽化宗即位,命原宗圣观士尹文任昊天观主兼知宗圣观事。尹文又曾奉敕撰《玄元皇帝圣纪》部,凡十卷,总百十篇。宗览卷悦,授尹文银青光禄夫、行太常少卿事。此又著《祛论》《消魔论》三十卷,续《楼观先师传》卷,表现强烈的排佛思想。

总之,直至唐期,在唐王朝的支持,楼观于向发展阶段。天(742~755)年间爆发安史之,此楼观趋于衰落。中经两宋,终于默默无闻。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楼观(宗圣观)为顺天国。至金哀宗天(1232~1234)间,因遭兵燹,楼观焚毁殆。至元代,全真加以修复,为全真观宇,原楼观士亦转为全真士。

派为早期派别之。由东晋末年葛巢甫在古《灵经》传授基础步造作‘灵‘类经典之所肇建。

葛巢甫是东晋著名士葛洪的从孙,生当东晋晚期。在此之很久,即有灵经书的造作与传授。东汉袁康所作《越绝书》,载有神授夏禹《灵五符》经的神话故事,略谓:‘昔禹治于牧德之,遇神授以《灵五符》。藏于洞之包山(今太湖西洞山)。‘‘至吴王阖闾时,有龙威丈得符献之,吴王以示群臣,皆莫能识,乃令(使者)赍符以问孔子。‘孔子告之乃《灵五符》云云。葛洪《朴子·辨问》有类似的记载。并谓:‘《灵经》有《正机》《平衡》《飞授AE|》,凡三篇,皆仙术也。‘其《遐览》篇即著录《正机经》《平衡经》《飞振经》各卷,盖以篇为卷。

葛洪《遐览》篇所录之书自其师郑隐所藏,证明在郑隐、葛洪之,确有《灵经》问世。现《正统藏》所存《太五符序》卷,亦载有述授经故事,所述《灵经》渊源,致与《越绝书》《朴子·辨问》之说,只是略有增益,其书名亦同于《越绝书》之《灵五符》。据刘师培《读藏记》考证,此序及文与北周甄鸾《笑论》及《御览》所引《五符经》文,证明它确是古《五符经》。此《太五符序》共三卷,只卷之首段方为序文,其余为经,现将三卷皆标作序,‘乃标题之讹也‘。刘师培又据《太五符序》卷之‘《五帝官将号》章,详析五方帝名及五

《太清五始法》章,以五藏、五常五行,并及孤虚王相之法‘认为‘均汉遗说,即自汉季,亦未可知。‘由可见,在东汉末,至迟到汉、魏之际,已有‘灵经‘如《灵五符经》的现,只是士们为了神秘其书,将其托为夏禹或帝喾所授或所传。其托始之辞虽可信,而世年代较早,却是可以从书中反映的时代思想特征断定的。

管灵经书现的时间较早,但其卷帙直较少,流传也广。直到东晋中叶,继杨羲、许谧造作‘清经‘之,葛巢甫以古《灵经》为基础,加以附会引,造作批‘灵‘类经书,才使其卷帙有所增加。也正是在葛巢甫等量造作‘灵经‘的基础,才逐渐形成以此经书命名的灵派。葛巢甫造作‘灵经‘书的时间,致在杨、许造经之,到其以经书传子任延庆、徐灵期之。杨、许造‘清经‘始于晋哀帝宁二年(365),葛巢甫以经书传子任、徐在安帝隆安(397~401)末。葛巢甫所造‘灵经‘,在社会得以流传,当王灵期诣许黄民受‘清经‘时(在许黄民于元三年奉经入剡),已是‘风行‘。据本学者小林正美考证,葛巢甫造作的‘灵经‘,主有《灵赤书五篇真文》《灵赤书玉诀妙经》等。

葛巢甫及其继者在造作‘灵经‘时,自元始天尊,至葛玄及其嗣的传经谱系。《云笈七?》卷三《所起》称:‘今传灵经者,则是天真皇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又天真皇授帝喾于牧德之台,夏禹降于钟山,阖闾窃窥于句曲。其有葛孝先之类,郑思远之徒,师资相承,蝉联绝。‘《灵略纪》更而称:‘经亿劫,天地乃开,劫名赤明,有世,号曰元始天尊,以灵化,其法显。‘又经若劫,太世,‘元始天尊降,授君灵乘之法。‘并赐君‘太‘之号。‘帝喾时,太遣三天真皇赍《灵五篇真文》以授帝喾,

帝喾将仙,乃封之于钟山。至夏禹登位,乃登名山巡狩,度弱,登钟山,遂得帝喾所封《灵真文》。禹未仙之,乃复封之镇乎北岳及包山洞之室。‘吴王阖闾登包山得之,群臣识,以问孔子,谓是《灵五符真文》。因阖闾‘侈慢易,能遵奉科,而真文乃飞天,知所在。其子夫差嗣位,乃登劳山复得之,奉崇供养,自尔相承,世世录传。至三国时,吴主孙权赤乌之年,有琅瑯葛玄字孝先,入天台山学思遐彻,未周年,通太遣三圣真降,以灵经授之。孝先凡所受经二十三卷,并《语禀》《请问》十卷,三十三卷。孝先传郑思远,又传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字孝,孝付子护军悌,悌即朴子之朴从郑君(思远)盟,郑君授朴,于罗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从孙巢甫,以隆安之末传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类似述传经谱系,在陆修静《灵经目序》《义枢》卷二《三洞义》《云芨七?》卷六《三洞并序》等书中,皆有记述。其所云元始天尊降授太君,再遣三天真皇降授帝喾、夏禹、吴王阖闾云云,自属虚构的神话,所谓葛玄于天台山得‘灵经‘三十三卷,亦为造经者的依托。因葛玄乃葛洪从祖,其所撰《朴子》和《神仙传·葛玄传》,以及《藏》所引《朴子》佚文,皆未载其事,仅提到葛玄、郑思远等传授《太清丹经》及《三皇文》。元谭嗣先造《太极葛仙公传》,录有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亦未记其事。因此,陈国符《藏源流考》曰:‘盖本无其事,因六朝吴、会间,盛传葛玄神迹,故造经者依托之耳。‘有学者提,既然汉末已经造‘灵经‘,葛玄传授其中某些部分,并是完全可能的。

这种推测理。但即使这样,葛玄所得仅是古《灵经》的某些部分,绝会有《灵略纪》所云三十三卷,只能是葛巢甫及其继者所造作。如真有其事,葛洪《朴子篇》是载的。

述葛巢甫及其继者所编造的传经谱系中,可以看,灵派尊奉的最神是元始天尊,祖师是三国吴士葛玄。晋末至南朝宋时期所的许多‘灵经‘,多托称元始天尊所说,并以太极左仙公葛玄‘语禀‘、‘请问‘的形式加以铺叙。其中如《洞玄灵本行宿缘经》,原名为《太极左仙公请问经》,《洞玄灵本行因缘经》,原名为《仙请问众圣难经》。据《灵略纪》载,葛玄所受三十三卷‘灵经‘中,即有‘《语禀》《请问》十卷‘。将这么多经书依托于葛玄‘语禀‘、‘请问‘,自非祖师如此资格。

派所奉经典,以较早世的《灵五符序(经)》《灵赤书五篇真文》,和稍世的《灵无量度品妙经》(简称《度经》)为最重。但因《度经》强调劝善度,标了该派立的主旨,故被世灵士所特别重视,并被《正统藏》收作第部经书,因此《度经》就成了灵派的祖经,许多士皆为之作注。劝善度确是灵义的重容,也是它区别于其派的重特点,与它同时现的清派着重个修炼,即与它有区别。少《灵经》断对此主旨行阐发。陆修静《洞玄灵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称:‘圣传授经于世,使未闻者闻,未知者知,以此法桥,普度也。‘《太洞玄灵本行因缘经》还假葛玄之告戒地仙三十三说:

‘子辈世学受经,少作善功,唯念度;唯自经弘远之辞,务斋戒,尊三洞法师,好乐小乘,故得地仙之。‘即只念度念度,只能成为地仙,能成为天仙。

派的基本信仰,仍是生成仙。但因南朝时期所的‘灵经‘量汲取佛义,起因果报应,三世回,涅灭度等,故而使它的成仙思想被染浓重的佛学彩。如《太洞玄灵智慧定志通微经》云:‘当知三界之中,三世皆;知三世,虽有,皆应归。明归理,能忘。能忘者,岂复切都无所,唯。‘这是佛‘以有生为幻,故忘以济‘的思想,与提倡的养生的宗旨异其趣。既,也就再追,即成仙,而只追积功累德,升入仙堂,或世成仙。因此少‘灵经‘宣扬所谓‘灭度‘‘回‘的成仙步骤,即几生、若回之才能成仙。如《九天生神章经》云:‘夫学,希慕神仙,及得尸解,灭度转,终归仙。形与神同,相远离,俱入真。‘《升玄经》云:‘泥灭度,得免地官,神澄正,得升天堂,或补仙品,或生圣王,更相转,储积德行,行福立,云舆乃。受度积功,非唯生,志意倦,克成仙王。‘《诸天音经》更假托天真皇说法,叙述回、九灭九生之,才‘超三界,位登天真。‘

《洞玄灵智慧定志通微经》又称神乐静信,也是经多次回,累世积德之才成仙。葛洪《朴子·意》云:‘夫神仙之法,所以与俗同者,正以为贵耳!‘今灵派宣扬所谓‘灭度‘、‘回‘,即几几生成仙,无疑是对原有神仙说的修正。

大家正在讀